俗話說,有些人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,但背地里卻在偷偷地掏耳朵、挖鼻子和摳肚臍。
別不好意思承認,要是你說自己從來沒做過這三件事,我是不會信的。
那么今天,就從健康衛(wèi)生的角度說說,掏耳朵、挖鼻子和摳肚臍是否正確。
掏耳朵
耳朵作為人體的聽覺器官,神經(jīng)系統(tǒng)非常敏感,使用棉棒、挖耳勺等物品觸碰摩擦時,會有強烈的酥癢感與滿足感。
人在掏耳朵的過程中會得到最大的享受和放松,因此也有人把這種感覺形容成勝似“啪啪啪”。
聰明的中國古人更是從中發(fā)現(xiàn)了商機,開創(chuàng)了采耳這一傳統(tǒng)休閑娛樂項目。
對于大家掏出來的耳屎,這里要還它一個公道:耳屎不是屎,它不僅不臟,還起到了保護耳朵的作用。
耳屎含有溶菌酶,免疫球蛋白等成分,能夠抑制和消滅外耳道的細菌;
如果有小蟲子進入耳朵,耳屎的苦味會讓它"倉皇而逃";
此外,耳屎還具有保持耳道濕潤、防止耳朵鼓膜被聲音震傷的作用。
在醫(yī)學上耳屎有個專門的稱呼,叫做:“耵聹[dīng níng]”,這可是鼻屎和眼屎沒有的待遇。
耳屎的作用那么大,是不是都有點不舍得去掏它了?
事實上,大部分人的耳屎是會隨著運動和吃東西自行排出,不用刻意去掏。
相反,如果經(jīng)常性地掏耳朵,可能會造成以下后果:
不慎將各種致病菌帶入耳朵,引起感染;
被棉簽、挖耳勺劃傷耳道,造成耳膜穿孔和聽小骨錯位;
挖出部分耳屎的同時將其他耳屎推入耳朵深處,慢慢的耳屎越積越多,最后堵住耳道導致聽力下降、頭暈、耳疼等問題——這就是傳說中的耵聹栓塞。
有一小部分人群比較特殊,他們的耳屎是油性的,相對難以自動排出,時間長了也容易造成耵聹栓塞。
但照樣不推薦他們自己亂掏耳朵。
可以試著在家使用非處方的滴耳劑,幫助軟化排出多余的耳屎,又或者每隔3個月去醫(yī)院找醫(yī)生幫忙處理下。
至于采耳,雖然很多人把它當做一種享受,但建議別去得太頻繁。
挖鼻子
鼻子里的鼻屎,是由鼻腔粘液和空氣中的顆粒結合后經(jīng)過不斷風干產(chǎn)生的。
根據(jù)一項調(diào)查,約有91%的人表示自己經(jīng)常挖鼻子,至于剩下9%的人,也可能是不好意思承認。
至于為什么那么多人喜歡挖鼻子?
也許是為了滿足清理被堵塞鼻腔的生理需求,也許是喜歡手指對鼻腔粘膜和血管不摩擦產(chǎn)生的刺激感。
歸根結底就兩個字——爽啊。
然而,鼻子并不是你想挖就能挖的。
一是不太美觀,哪怕你有小編這樣的顏值,但是在眾目睽睽之下挖鼻子也會瞬間形象崩塌。
當然,這并不是關鍵,關鍵的是挖鼻子要是不注意,還容易搞出一系列健康問題:
鼻孔有著豐富的血管,挖得太用力會把鼻子挖出血;
挖鼻子的手指不干凈的話會導致鼻腔感染;
鼻腔感染還好說,鼻部靜脈與顱內(nèi)靜脈相連,要是再引發(fā)顱內(nèi)感染就危險了。
但挖鼻子是一項擁有廣大群眾基礎的事情,要讓大家按耐住躁動不安的手、停止對鼻孔的探索是不可能的。
為了從源頭減少挖鼻子,我們需要減少鼻屎的產(chǎn)生,有效的方法是出門戴口罩,定時用清水清洗鼻腔。
如果實在忍不住要挖,最好把指甲剪短,挖的前后都洗手,又或者在手指上包裹一層餐巾紙再挖。
挖完的鼻屎別亂抹、亂彈,做一個有良好素質(zhì)的鼻腔清理者。
最后,大家不用擔心經(jīng)常挖鼻子導致鼻孔越來越大,因為鼻孔的大小是天生的,哪怕你天天用大拇指挖也不會影響。
摳肚臍
肚臍,是我們出生后臍帶被剪斷結扎、愈合形成的,所以本質(zhì)上是一種疤痕。
臍帶上的血管會隨著嬰兒的發(fā)育漸漸封閉、退回腹腔,所以肚臍并不連著我們的腸子。
至于肚臍的形狀,主要取決于傷口的愈合情況,和出生時剪臍帶醫(yī)生打結的手藝沒有關系。
胖的人可能有凸肚臍,瘦的人可能有凹肚臍
肚臍里的那些污垢其實就是脫落的皮膚碎屑、汗與灰塵等的混合物,和其他部位搓出來的泥沒什么差別,不僅可以摳,還需要定時清理。
摳肚臍力道同樣不能過重,如果把肚臍摳破了可能會造成發(fā)炎。
所以,比較保險的方法是把溫水或者沐浴乳涂抹在肚臍,過個一會再用紙輕輕擦掉就好了。
責任編輯:曹原